尾翼和车尾扰流器的分别是后者与车尾连为一体,或者干脆就是车身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车尾扰流器其实也可以用来制造下压力,但是常见的功能扔是减少浮升力和气流拉力。掀背车的尾扰流器集结了大量的空气于扰流器的前方,目的是分隔车尾的气流,从而降低浮升力。后扰流器也可以令气流更顺畅的流经车尾,避免气流长时间的徘徊或紧贴在车尾上,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空气拉力,同时也可以减低导致浮升力的车底气压。 所以,有很多车书喜欢统称车尾上的凸出物为尾翼是很不专业的行为,比如普通版的911那个可以自动升降的东西该被称为扰流器,而GT2上的那个才是货真价实的尾翼。 一般来说,欧洲的车厂比较注重汽车的美学设计,同时也很在意Sports Sedan和Racing Edition之间的分别。所以,欧洲的车厂比较忌用尾翼,而日本的车厂则将尾翼作为卖点推给顾客,从这种分别中也可以轻易的体会出不同国家造车哲学的不同。 扰流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易导致车子转向过多、后轮抓地力减小、高速稳定性差。利用扰流板的倾斜度,使风力直接产生向下的压力,如F1赛车尾部的扰流板一般倾斜15°,高速行驶时可达1000公斤以上的压力。但是,扰流板同时也增加了风阻,如Fl的风阻系数接近1.0(一般轿车为0.3~0.5)。这里就要求在设计时必须"恰到好处",使增加的风阻与改善的性能相对非常小。 汽车上的扰流板有多种式样。如赛车上的扰流板较高,这是为了充分发挥扰流作用,使没有乱流的气流直接作用在扰流板上,而且使它产生的下压力不致作用于车身而抵消其效应。因此必须将扰流板离开车身表面安装。 有些旅行轿车的顶盖后缘安装扰流板,使顶盖上一部分气流被引导流过后窗表面。这样既可使后窗后部的升力降低,也可引导气流将后窗表面浮尘消除,避免尘污附着而影响汽车后视野。在许多普通轿车上,也装有扰流板。其实由于这些车的速度都不是很高,因此扰流板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而美化车身外观则成了装扰流板的最大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