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wan2016 于 2015-3-30 12:53 编辑
一、油气勘探开发 1.游离气和吸附气控制因素分析 分析页岩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的控制因素,开展储层结构与孔隙特性对页岩储集、油气运移能力的影响,孔隙率、比表面积以及孔径分布与吸附气含量关系,页岩气成分、压力和温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超临界页岩气体吸附解吸机理等研究。 2.不同类型泥页岩烃赋存特征差异研究 开展不同类型岩石烃赋存特征研究;利用人工合成样品以及从泥页岩中提出的粘粒复合体,开展烃吸附和解吸附的模拟试验,探讨泥页岩中烃吸附和解吸附的机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和测试轻烃与重烃的量,估算泥页岩中烃吸附量。 3.盐间泥质白云岩裂缝预测 通过水平缝-盐间韵律层岩石物理建模,分析水平缝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开展裂缝发育特征研究;开展水平缝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分析及地震水平缝识别敏感参数分析,利用常规叠后属性分析预测水平缝的空间展布规律;开展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处理及水平缝极性各向异性分析,建立盐湖盆地水平缝识别及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指导江汉盐湖盆地盐间油藏的开发。 4.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形成机制统一性研究 把“泥质岩(含烃源岩)与砂岩组合”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在盆地演化过程统一动力学背景下,研究泥质岩与砂岩组合的塑性、弹性、破裂性、生烃性、储集性、封盖性、输导性及含烃性特征及其演化;探讨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统一性,并研究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分布相关性及最佳配置区,提出从常规油气藏到致密砂岩、泥页岩油气藏综合勘探开发方法。 5.降低陆相原油CO2混相驱油最小混相驱油压力技术 开展CO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研究;计算原油和CO2体系的PVT性质及相态,建立能够准确预测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有关泡点压力、闪蒸、溶解度等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 CO2与烃类互溶的关键因素,从微观角度论证CO2在烃类中的溶解机制;探索烃类分子空间结构、官能团类型、数量和分布对CO2溶解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添加剂的选择及其对最小混相压力影响。 6.微-纳米毛管渗吸与非常规油气储层伤害机理 开展非常规油气储层微-纳米毛管渗吸机理研究,页岩气、页岩油、致密油储层伤害机理研究,压裂液返排规律和油气流动微观排驱机理研究,为提高非常规油气排驱效率、压裂液体系优选和高效储层改造打下理论基础。 7.储层改造4D地震监测新技术 结合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开发,发展4D监测,如重复VSP和高精度主动源探测新技术,评价有效改造体积和改造效果,使之成为除微地震监测之外的储层改造有效评价手段。 二、石油炼制与制油 1.非临氢柴油深度脱硫技术 开发非临氢工艺技术,深度精制柴油,加工10ppm硫含量的柴油原料,精制后的柴油硫含量达到1ppm以下。 2.提高石油焦和油浆产品附加值技术 针对石油焦和油浆的组成特点,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用途的开发,提高石油焦和油浆附加值。 3.柴油产品与主要添加剂相容性研究 开展十六烷值改进剂和抗磨剂等不同种类添加剂之间、添加剂与不同柴油组分及柴油产品之间的配伍性和相容性研究,深入考察添加剂对柴油性质和外观的影响。 4.汽柴油烃类组成和添加剂对尾气排放影响研究 分析汽柴油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组成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烃类组成、添加剂在典型发动机测试平台的排放情况,特别是污染颗粒物的排放情况,为新的汽柴油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5.生物质液体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及可持续性标准体系研究 开发生物质液体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形成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全过程可持续性评价标准,为中国石化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评价依据。 6.生物基可降解润滑油产品 采用不饱和脂肪酸等原料,合成具有良好水解稳定性、低温性等优良性能的生物基可降解润滑油产品。 三、化工技术 1.生物质一步法制芳烃技术 针对利用生物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热解生产芳烃等产品的关键技术,开展高效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阐明分子筛催化热裂解的催化调控机理,开展以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催化热解制备芳烃的研究。 2.合成气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技术 开展合成气制含氧化合物、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燃料及燃料添加剂等技术研究,实现合成气更绿色、高效的应用。 3.CO2化工利用技术 针对炼油化工行业产生的CO2,将碳减排与石化产品链的绿色化有机结合,开展CO2加氢制甲醇、CO2合成有机化合物等技术研究,阐明催化反应机理,开发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开展工艺研究。 4.甲烷一步法制甲醇技术 开展甲烷一步法转化制甲醇反应机理、合成条件及工艺路线研究,提高甲烷的转化率和甲醇的选择性。 四、化工材料 1.纤维素中戊糖己糖共发酵菌种和发酵技术 以生物质为原料,研究开发高效和高抑制物耐受性的戊糖己糖共发酵菌种,戊糖转化率和己糖转化率大于95%,发酵液乙醇浓度大于6%(v/v),形成戊糖己糖共发酵菌种和发酵技术。 2.新型高性能燃料电池碱性阴离子膜材料 通过可控聚合、官能化反应及物理交联结合,研究开发集高离子传导性能、低甲醇渗透率、化学稳定性及柔韧性于一体的新型高性能燃料电池用碱性阴离子膜材料,并建立膜材料基本性能分析表征方法。 3.聚苯硫醚聚合调控技术 开展聚苯硫醚聚合调控技术研究,提高聚合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建立聚合反应过程模型,研究影响聚合物质量的因素规律,制备出高品质的样品,产品表征满足高档工程塑料和纤维级树脂性能要求,提出中试技术方案。 4.高性能聚酰亚胺(PI)合成技术 研究并掌握聚酰亚胺合成技术的关键控制点,建立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聚合过程影响因素和规律,提出聚合中试方案,制备出满足下游不同用途的薄膜、纤维、工程塑料等领域的聚合样品。 五、节能环保与安全 1.高效低成本低温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针对炼化企业存在大量低温余热(60℃-150℃)的现状,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能量转换效率>10%,投资回收期<3年)的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基于吸收式换热余热回收、高温热泵、高效发电、溴化锂低温制冷、低温多效蒸发、高效换热设备(如液态金属换热器)等技术。 2.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影响 研究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埋地金属油气管道的影响;研究直流杂散电流干扰机理,及其对于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提出强制排流措施;研究接地极对管道干扰的缓解措施,有效避免干扰,减少腐蚀及其它事故发生。 3.生物法净化含硫化氢废气技术 研究生物法脱硫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筛选培养出脱硫活性更高、遗传稳定性更好、能高效脱除有机硫和无机硫的新菌种;开发新式高效吸收塔和生物反应器,优化工艺条件和流程,为生物法含硫化氢废气净化技术工业放大试验和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高压气体管道运输泄漏防范与安全技术基础研究 针对高压气体管道输送安全,建立实验室尺度高压泄漏实验,深入研究管道泄漏过程管内流动与管外扩散机理,揭示气体纯净度和杂质气体对管道泄漏的影响规律,提出截断阀设置的最优距离推荐以及管道泄漏防范和早期监控技术方案。 六、其他 1.催化材料及技术 重点研究具有原子经济性的绿色低碳石油化工技术,研究新型分子筛、耐高温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纳米结构催化材料等。 2.其他能源化工前瞻性基础性项目 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其他领域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项目。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3-30 12:47